☆、第十八話: 兄弟重逢 (1)
關燈
小
中
大
自從玄奘從天竺歸回,帶回許多大乘佛經,翻譯成中文,大乘佛教就如雨後春筍一般,在中國綻放,小乘佛教因此日益勢微,當時人說中國佛教,皆趨大乘。
在當時印度佛教,單是小乘佛教,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,往往僅是為了很小的問題爭執,動輒就結成一團,分成一派。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,失去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之際,般若空教義的大乘佛教,便在印度境內應運而興。
由於唯識有的思想擡頭,印度的大乘佛教,也分成了空、有二宗;密宗的興起,又將大乘佛教分為顯、密二教,把空、有二宗,歸入顯教一類。
由玄奘法師西游歸來,中國佛教產生大變動,整合成為十三宗,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於小乘佛教,此外都是大乘佛教。後來由於各宗的相抗衡,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,涅盤宗歸入天臺宗,地論宗歸入華嚴宗,攝論宗歸入法相宗。
顯慶二年,玄奘五十六歲。玄奘隨著高宗前往洛陽,並有譯經僧若幹人一同隨往;住在積翠宮,繼續譯經。玄奘乘著回洛陽之便,就順便回到故鄉,查訪故鄉的情形;但是宗族之人,離散的離散,死去的死去,僅僅尋到在瀛州的張氏老姊一人。與老姊相見,兩人痛哭流涕,相擁而泣,沒想到當時一別,已經過了將近四十年,姊弟才能相見。
後來又到了父母墳前;發現墳墓已經荒蕪頹壞,於是玄奘希望能擇地改葬。後來經過高宗的允許,將遺柩改葬於西原。改葬之日,又是一番熱鬧,洛陽附近,佛道儒有名者到場有一萬多人。
玄奘在墳前,蓋一棟木屋,為父母守孝一個月,當時因為戰亂,只能草草為父母埋葬,不能為父母守孝。經過多年,終於又回到故鄉,玄奘略表他一片孝心,為死去多年的父母守孝。
晚上仍然做譯經的工作,到了白天,就到父母墳前,為他們念經頌佛,為他們做功德,希望上天能保佑他們死後的靈魂。
一天,有一人來到西原山區,到了玄奘木屋附近,那人看見玄奘法師在墳前念經,便叫了玄奘的名字。
「玄奘法師,好久不見。」
玄奘轉頭一看,竟是一位老年和尚,他全身骯臟,頭發雜亂長出也不清理,十分落魄,是個野和尚。玄奘見那人的面孔,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,卻一時認不出他是誰。
「你認不出我嗎,玄奘法師?」
「你……,你究竟是誰……?」
「我就是捷同。」
玄奘沒有想到,眼前這個人就是捷同,捷同是他二哥,玄奘本性陳,是陳留人,他二哥陳素,陳素字長捷,法號捷同,在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當和尚。當時因為天下動亂四起,到處強拉民兵,玄奘十三歲那年,他的父親陳慧要玄奘到洛陽投靠他二哥陳素。
在捷同帶領之下,玄奘在凈土寺出家為僧。十七歲時,河南一帶暴徒聚集,寺院裏眾僧流離失所,紛紛逃亡;玄奘與捷同流亡到蜀地,蜀地聚集許多高僧,兄弟二人在此苦心研究佛經,因年輕博學而聲名大作,名氣響遍吳、蜀、荊、楚。玄奘數度向捷同提出入京之志,卻被捷同阻止,於是與蜀地商人偷偷私約,泛舟渡過三峽,離開蜀地,前往京城,與捷同分別。
玄奘沒想到今日,能再次的見到捷同,看見捷同蒼老的臉,內心一片心酸,眼淚掛在眼框,想要哭出來,心中的感動,是無法用言語形容,玄奘身體竟不自禁顫抖。
「你真的是我的哥哥|捷同?沒想到能再次見到你?我們實在是太久沒有見面,我好想念你……」
「玄奘法師的大名,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從天竺取經而回,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,連三歲孩童都認識你。」
「一切都是因為因緣際會,我才能完成大功德。」
「可憐的我,留在國內,卻變成如此落魄,一切原因都是因為你。」
「因為我……?這話如何說?」
「自從你歸回中土,大乘佛教盛行,小乘佛教日益衰落,你我原屬的涅盤宗,也被天臺宗之人所並滅,天下再也沒有涅盤宗。我被趕出寺院,因為年老,沒有一間寺院肯收留我,我今日會如此,都拜你所賜,你將大乘佛教引入中國,使小乘佛教再沒有立足之地。」
「阿彌陀佛,這不是我所願,我所願的是,希望人人都可以看見真理,都可以領悟人生,看破生死,絕對沒有分門別派的想法,更不想消滅小乘佛教,使佛教分裂。」
「一切都如你所願,我才會落得如此地步,我變成一個人人都瞧不起的野和尚。」
玄奘沒有想到,他的二哥竟會落得如此境界,在二哥的心中,竟是如此的埋怨他。
「世間的名利,都像是雲煙,一轉眼就消逝。二哥你如今依然安在,更應該放開胸懷,接納世界,生活才能更快樂。」
「如何快樂?在我心中日日夜夜的埋怨你,埋怨你當初為什麽離開我?埋怨你為什麽不帶我一起去天竺?更埋怨你為什麽將大乘佛教帶回中土?如今你出名了,我卻默默無寂。如今我來,並不是想見你,而是要向你挑戰,證明小乘佛法確實是勝過大乘佛法。」
「什麽?你要跟我挑戰?」
「沒錯,你我一戰,關系勝負,如果我輸,我就自殺謝罪小乘佛教。」
「什麽?你要自殺謝罪?」
捷同與玄奘一戰,立刻傳遍佛教界,許多人笑捷同不自量力,竟然要跟玄奘挑戰?玄奘現已成法相宗之大師,更是皇帝身邊的紅人,捷同只不過是個野和尚,又如何能跟玄奘相比?但這場好戲的地方就是,捷同是玄奘的親哥哥,他並向眾人道出,若輸就自殺謝罪,兄弟鬩墻,究竟是誰勝誰負?玄奘真的能忍心看著他的親哥哥死嗎?
七月十五,玄奘與捷同紛紛來到玉華寺,不僅是佛教界的知名人物紛紛來到,這事也驚動了高宗皇帝,高宗也率領嬪妃、群臣來到了玉華寺,要看看玄奘如何度過此次難關?玉華寺裏擠滿了人山人海,大家都想聽玄奘說法。
捷同這一天特意打扮一番,這是他揚眉吐氣的時刻,一掃過去的陰霾,在眾人面前證明他的佛學高深。玄奘的處境相反,他要在如何不傷害捷同的情形之下,說服捷同,也要在這次的法會之中,宏揚佛法,讓眾人了解真正生命的意義。
第一天法會,由捷同對大家說法,捷同坐在高臺之上,春風得意的樣子,為大家解說涅盤經的精神。
「『何難!又諸世界,六道眾生,其心不殺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,殺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殺,必落神道,上品之人,為大力鬼:中品則為飛行夜叉、諸鬼帥等:下品當為地行羅剎。彼諸鬼神,亦有徒眾,各各自謂,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,末法之中,多此鬼神,幟盛世間,自言食肉得菩提路。』
「修行者要堵斷生死源頭的根本,在不欠卵胎生各種動物生命的情況下,將生命的債還完後,生死輪回的原動力自然就會枯竭。
「假如帶著殺孽業障修福、修善、修禪定,縱然得到禪定福分、世間智慧、聰辯善言,但以禪智幫助殺生,必定墮落神鬼之道,隨其之神智、殺業、福德之多寡而為天行夜叉、川岳魎鬼,稱天稱帝的魔魍。
「或是成為山林、城隍、鬼帥的飛行夜叉:或為吃人精氣的地行羅剎,及大海邊羅剎鬼國之民。
「以上是指著是帶殺生修禪之有福德者,如無福德者,直墮阿羅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,受苦無窮無盡,逃出無可期望,那裏能成就道業呢?
「佛陀滅度之後,未有法規之間,許多鬼神熾盛猖狂於世間,自言食肉可得菩提路的兇險時代。佛陀滅度後的未有法規時期,是這些不斷肉食的鬼神投生於人間,充滿人間險惡的時刻……」
在第一天中,捷同講了許多佛法,眾人沒有想到,捷同雖然落魄,但他也是一位得道高僧,當朝皇帝高宗讚許:「不愧是玄奘法師的兄弟,今天聽捷同法師一席話,領悟了許多事,捷同法師的佛學高人一等。」
到了第二天,換玄奘法師說法,玄奘法師沈默了一個時辰,一句話都不說,眾人感到奇怪,玄奘法師究竟想要表達什麽?為什麽一句話都不說?大家等得不耐煩,有人想離席而去。玄奘拿出一本佛經,是他最近剛完成的,全名叫做《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簡稱《般若心經》。
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渡一切苦厄。
「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既是空,空既是色,受想行識亦覆如是。
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。
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;無眼耳鼻舌身意;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;無苦集滅道;無智亦無得。
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盤。
「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。
「既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
心經的用詞深奧,很多人都不明白心經裏的意思,玄奘一一的解說。
「一切修菩薩行的人們,需看透所有的事物都是空,才能從痛苦中獲得解脫,渡過一切苦厄。
「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,舍利子,萬事萬物都是空,感受、思想、行為、意識等也都是空的,無一不是空。
「我們必須接受有生必有死,才能不為生死所左右;不能以表面作判斷,才能擺脫好惡的偏見;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誇獎,就覺得得意忘形;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,而感覺有所失。
「我們眼睛看的,耳朵聽的,親身體驗的,這一切都是空,所以從眼到意識都是空。既無迷惑,迷惑也不會消失,同樣的老死也不會消失,無法知道,也無法得到,既無大智,也無損失亦無所獲。
「無所得,所以就心無罣礙,將一切視為空,不會被世間萬事萬物所迷惑,也就自然而然的無有恐怖。以不凈為凈,以苦為樂,以無我為我,以無常為常,就能達到平安的心境,即便再痛苦的人生也會變得很快樂。
「在永恒的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諸佛們,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「般若波羅密多是視為完成空的智慧,就是大神咒。般若的智慧會為人生帶來光明,也是大明咒。般若波羅密多亦是我們保有的無意識的超越,是無上最上、是最尊貴的,故是無上咒。也可以說是無比,沒有能與之較量的東西,故而是無等等咒。
「般若心經把一切都視為空,甚至將空也視為空,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可獲致無上正等正覺。
「存在宇宙的一切,要的是絕對與普遍之領悟。我要抵達那領悟的彼岸,也要讓別人抵達彼岸,讓所有的人都到達,我的領悟之道才算完成。」
玄奘說出了人生的奧秘、生命的價值,所有的生命都是飄渺虛幻,人從「無」之中誕生,也消失在「無」之間,看破人生的無常,就是大智慧,也是進入「空」的境界。
在場的人被玄奘的話語所感動,他所說的話是真智能,許多的高僧也被玄奘開悟,深刻明白了「般若」的精神。捷同沒有想到,玄奘的佛學造詣,已經遠遠超過他的想象,玄奘有的,不僅是佛學,而更真實的,乃是對生命的覺悟,他已經看破了生死的界限。
在那瞬間,捷同覺悟了,他不應該如此看重名利,而忘記佛教的根本。捷同走向前,跪在玄奘的面前:「是我錯了,玄奘法師,我不應該跟你爭。」
「二哥,請起,今日玄奘高興的是,能與二哥再次相聚,至於勝負與否,那只不過是表象,我根本不在乎。」
現場的人一律歡呼,為他們兩人鼓掌。
龍朔三年,玄奘六十二歲。玄奘譯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,總共六百卷。玄奘合掌歡欣對眾徒說:「此經跟此地有緣,玄奘來到玉華寺,乃是因為此經的幫助。以前在京城,被許多的俗事牽亂,無法專心翻譯此經?今日終於完成,是諸佛在冥冥之中保佑,天子與上天的福佑。」
十二月,玄奘自覺得精力衰竭,預料死期將近,於是對門徒預先立定遺囑後事,說道:「如果我死了以後,你們處理我的後事,一切從簡;可以選擇山澗偏僻之處安葬,勿靠近宮廷寺廟附近。」
麟德元年,玄奘六十三歲。玉華寺諸僧,請玄奘翻譯《大寶積經》。玄奘躊躇數時,於是對眾人說道:「此經大綱,與大般若略同;玄奘自量身體情況,可能無法完成此經。」
之後玄奘就停止翻譯佛經的工作。九日,跌倒傷及大腿,玄奘因此臥病在床。統計前後所翻譯的佛經,總共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二月五日,玄奘死於玉華寺。死時面如生人,過了七天臉色竟然沒有改變。唐高宗知道玄奘已死,哀慟傷感不能自己,並說道:「朕失去了國寶。」
三月十五日,高宗下令:「玉華寺已故玄奘法師的葬日,發配京城所有僧尼,送玄奘法師至墓所。」
四月十四日,眾僧將玄奘法師的靈柩,由京師運回玄奘的故鄉白鹿原安葬,京師及各州五百裏內送葬者有百萬餘人。
玄奘法師以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,到天竺取經,並翻譯大乘佛經有一千三百多卷,此乃成就大功德,為不平凡的事業,為後世世人所景仰。
如玄奘所說的,人生是無常的,是短暫的,是飄渺虛無的,一轉眼之間就消逝;但是人的言行、人的智慧卻是永恒的,可以一直流傳於後世,做人應該覺悟生死,認清楚死亡,然後認清自己的價值,找出自己想做的事,一步一耕耘,所留下的成就於後世,化在永恒之中,才不愧此生。
~完
☆、001~2話:死囚 1
《西游記》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,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,書中敘述唐朝玄奘法師到西天取經的故事。《西游記》的作者,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。
吳承恩,約公元一五○○~一五八二年,字汝忠,淮安府山陽縣人。
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,一目十行,過目成章。少年時,學問已經名冠鄉裏,他除了勤奮好學之外,特別愛看神仙鬼怪、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。
嘉靖十年,吳承恩在科考中獲得優異成績,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。後來與朋友結伴去南京參加鄉試。他的同伴考取了,而他這位譽滿鄉裏的才子卻名落孫山。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過世了。
初次失敗的吳承恩在嘉靖十三年秋天的考試仍然落榜。吳承恩羞恨交加,兩次鄉試的落第,再加上父親的去世,對吳承恩的打擊是非常沈重的。
父親去世以後,他需要維持全家所有的生活開銷,一介文人並沒有養家活口的能力。家中生活來源,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之外,只能依靠父親的遺產坐吃山空。
一生窮困的吳承恩,憑著自己的幻想與學識,和說故事的能力,而完成驚天動地的一代名著-《西游記》。
《西游記》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,被翻譯成多種語言,在中國、乃至亞洲部分地區,西游記家喻戶曉。西游記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曲、電影、電視劇、動畫片、漫畫等,在日本也有以孫悟空為主角的《七龍珠》等作品。
孫悟空,又名美猴王、齊天大聖、孫行者,是《西游記》中杜撰出的人物,他是從吸取日月之精華的石頭中蹦出來的神猴。他手握金箍棒,腳踏跟鬥雲,擅長七十二變,變化萬千,甚至許多人將他當作神明祭拜。
我常想,歷史上如果真的有孫悟空這一號人物,那孫悟空將會是什麽樣的個性?那他生長的歷史背景又是如何?孫悟空在真實的世界又該如何生存?
這等等的想法因而產生了這一段的故事-描寫真實世界中的孫悟空,使他有著真實的人性,而不再是鬼怪神魔,也無法七十二變、變化萬千。
以真實的人性,看他在歷史上如何的表演?驚天地、泣鬼神地大闖一番事業,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聖侯。
北周帝國,公元五五六~五八一年,南北朝的北朝諸國之一,由宇文泰所建立。
北周武帝-宇文邕,北周國三代帝,在位十八年。在位期間,宇文邕極力擺脫鮮卑舊有習俗,接受漢族全新文化,整頓吏治,政治革新,使北周政治清明,百姓生活安定,國勢強盛。宇文邕生活儉樸,能夠關心民間疾苦。
根據史書記載,他身穿布袍,寢蓋布被,後宮妻妾僅有十餘人。正當北周日益強盛之時,北齊卻日益衰敗。於是宇文邕出兵大舉進攻北齊,並於一年半之後消滅北齊,統一了北方。
宣政元年宇文邕率軍討伐突厥,尚未出發即病死,享年僅三十六歲,謚號為武帝,他可說是魏晉南北朝兩百多年的亂世中少數稱得上有作為的明君。
在歷史上,他是一位嚴格的父親,對太子宇文赟常施以體罰,並多次威脅與痛毆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赟。且常派人監視他的言行舉止,甚至只要犯錯就會嚴厲懲罰。
宇文邕一死,宇文赟就像是完全解脫了一般,完全失去了約束力,開始胡搞瞎搞,惡人惡政。
北周宣帝宇文赟,他是北周的四代帝,在位只有一年。他是個暴虐荒淫的皇帝。
建德二年,他迎娶隋國公楊堅的長女楊麗華。宇文邕去世後,宇文赟即位,史稱“周天元”。
宇文赟在父親死後,面無哀泣之相,他撫摸著全身上被宇文邕打的傷痕,大聲對著宇文邕的棺材大叫:“你這個老不死的!死的太晚了!”
宇文赟即位後,沈溺於酒色,甚至同時並立五位皇後,大肆裝飾宮殿,並且濫施刑罰,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,北周國勢日漸衰落。
大象元年禪位於長子宇文衍,自稱為天元太上皇帝,楊麗華為天元太上皇後,住處稱為“天臺”,對臣下自稱為“天”。
大臣朝見時,必須事先吃齋三天、凈身一天。又於全國大選美女,以充實後宮。由於縱欲過度,嬉戲無度,宇文赟的健康惡化,大象二年,宇文赟殘疾過世,享年二十二歲。
次年,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而自立,改國號為隋,北周滅亡。
隋文帝楊堅,隋代開國皇帝。楊堅為華陰人,是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。狀貌瑰偉,武藝絕倫,北周時官拜“驃騎大將軍”。
長女楊麗華嫁宇文赟之後,地位開始顯赫,任隨州刺史。其妻獨孤伽羅皇後為北周時當朝柱國、大將軍獨孤信之女。
公元五八一年,楊堅以禪讓之名,廢北周靜帝而自立,改年號為開皇,建立了隋朝。
來年,楊堅之重臣劉昉密室上奏,請求對前北周王族滿族抄斬。
劉昉說道:“漢王宇文讚、秦王宇文贄、曹王宇文允、道王宇文充、蔡王宇文兌、荊王宇文元等人大逆不道,密謀叛亂,請求陛下對他們處以極刑-滿族抄斬。”
楊堅回答:“他們可是前朝遺留下的王族,這樣做會不會太殘忍?”
“陛下,千萬不可有婦人之仁,他們可都是前朝的王族;對陛下逼宇文衍讓位,他們一定是懷恨在心。時時刻刻都想讓前周覆國,陛下不可不防。”
“所謂的大火燎原,春風吹又生;陛下若不能斬草除根,只要他們掌握兵權,定做對陛下不利的事。”
“可是他們並未做出大逆不道之罪,教我如何下手?”
“難道陛下忘記了侯景歷史之鑒嗎?”
侯景,字萬景,出生朔方,羯族人。後北魏政治極為腐朽黑暗,民變越發激烈,侯景隨葛榮起義,是為義軍的將領。
後來爾朱榮掌握了政權,此時侯景率領部隊投靠爾朱榮,被爾朱榮任命為先鋒。爾朱榮與葛榮在滏口展開大戰,侯景俘虜葛榮,侯景因功升為定州刺史。
後高歡消滅了爾朱家族,侯景就率眾投降高歡。高歡重用侯景,封他為司徒,擁兵十萬,統治河南。
侯景對待士兵非常殘酷,靠此立下不少戰功。高歡雖然看出侯景的為人,在臨終前特別囑咐兒子高澄要小心侯景。而侯景根本沒有把高澄放在眼裏,高澄一上臺後,他立刻叛變。
梁武帝太清元年他率部投降南梁,由於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,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,並給他很高待遇。
高澄派大將進攻侯景,結果大敗,蕭淵明被俘。正在此時,東魏提出和解。侯景感到恐慌,他假冒高澄寫了一封信,提出以蕭淵明交換侯景,梁武帝接受。侯景大怒,因而叛變。
於是,侯景立宗室蕭正德為南梁帝。南梁太清三年攻破建康,梁武帝蕭衍被困活活餓死,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皇帝,侯景自封為大都督,迫使美貌的溧陽公主嫁給他為妻。臺城在久圍之下,糧食斷絕,疫疾大起,死者有十之八九。
侯景陸續派軍大肆燒殺搶掠。廢蕭綱,再立豫章王蕭棟為帝,同年,再逼蕭棟禪讓,侯景自登極為帝,國號漢。
☆、003話:死囚 2
“侯景真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,他投降誰,誰就被殺。歷史之鑒,歷歷在心……”楊堅的心在顫抖,手也抖得不停。
“對別人仁慈,就是對自己殘忍;若陛下僅憑宋襄公之仁,而饒了宇文家族的性命,他日宇文家族若有叛亂之心,帝國的前途何在?隋國將毀於一旦,連陛下的性命都會堪憂……”
“你說得沒錯,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,南北朝歷經了那麽多代,那一個王國不是用血堆積而成的?父殺子、子殺父、君殺臣、臣殺君,這樣悲慘的事情,每日都在發生,我若不殺他們,終有一日我會被他們所殺。”
“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就照你所奏的,宇文一族,滿族抄斬!”
“要恨只能恨你們,為什麽生為王族之人?而不為平民百姓?”
楊堅在奏折上用紅筆寫上“斬”,此時他的心在泣血,他怎麽對得起前周武帝宇文邕,自己是他一手拉拔,他才有今日的成就。
京城內風聲鶴唳,禁衛軍開始逮捕,凡是宇文王族之人,全被逮捕至天牢之中,準備處斬。
楊麗華,前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後,後為隋朝樂平公主,她是楊堅的長女,當時嫁給宇文赟為妃,年僅十三歲,她和宇文赟生有一個女兒名叫宇文娥英。
楊麗華個性溫柔,但是宇文赟卻是喜怒無常,有一次宇文赟責備她,想要入她於罪,但是楊麗華卻仍然一派安閑,毫無驚恐之貌,使宇文赟大怒,要賜她死罪。她的母親獨孤伽羅聽聞此事,立刻趕到宇文赟面前謝罪,叩頭到頭破血流,才使宇文赟免去她的死罪。
後來宇文赟逝世,而北周靜帝宇文衍還很年幼,朝政逐漸被楊堅把持。楊麗華雖然原本並沒有加入這場奪權計謀當中,不過一想到皇帝年幼,如果由別人掌政,恐怕不利於己。
後來楊堅奪權意圖漸漸展露,楊麗華反而言行舉止中都表達出她的忿忿不平之氣。等到宇文衍禪位給楊堅以後,楊麗華極為憤怒,悲痛惋惜不已。楊堅既不能表面上譴責她,私底下也對她感到相當慚愧,後來封她做樂平公主。
楊麗華一聽到這個消息,簡直是不敢相信,她的父親楊堅竟然要殺宇文全族,她曾經是前周宣帝之後,也曾經是宇文王族之一員,這樣的做法,叫她情何以堪,心中忿忿不平,久難已平覆。
她去找她的父親楊堅,她要向他抗議。
“聖上,為何要殺宇文一族?他們究竟做了什麽?要判滿族抄斬?”
楊堅回答:“宇文一族,密謀造反,罪不可赦!”
“父親大人,你說的可是實話?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?究竟造反的人是誰啊?誰讓前周帝國因此滅絕……?”
楊堅怒道:“大膽!你竟然敢這樣跟你的父親說話!”
“我不僅是你的父親,也是一國之君,你憑什麽這樣跟我說話?”
“父親大人,請原諒我……”
“公主,我知道妳心中忿忿不平。但是,今日我若不殺宇文家人,明日宇文家必殺我楊家人,為了我楊家後代子孫,我不得不防。公主,妳也是楊家人,妳必須了解為父的苦心……”
“陛下你說得沒錯,我雖是楊家人,但我也是宇文家之媳,叫我情何以堪?陛下為什麽不連我也斬了?”
“這怎麽可以?妳可是姓楊,妳可是我的女兒,虎毒不食子,我怎麽能斬妳呢?”
“那我的女兒-宇文娥英呢?她可是姓宇文,她也是宇文家族一員,妳要斬她嗎?”
“公主,妳說得太嚴重了,娥英雖姓宇文,可是他也是我的外孫女,我怎麽可能斬她呢?”
“如果說娥英不是女子,是一個男孩,你會斬他嗎?”
“這……”楊堅竟然一時遲疑,變得啞口無言。楊堅心想,若是一個男孩,這男孩本應該繼承帝位,若男孩長大了,知道他篡位,必定會找他覆仇。雖然男孩是他的外孫,他到底要殺還是不要殺?
“我想你會殺他的……,你一定會殺他的!為了你的皇帝地位,你一定會殺他的!”
“住口!”楊堅聽了甚不悅。
“今天就到此為止,什麽都不必說了。宇文一族,我非殺不可。”
楊麗華心中淒淒然,莫可奈何,她也救不了宇文家一幹人,只有哀戚地離開王宮。
☆、004話:死囚 3
楊麗華心中哀痛了好幾天,每到夜晚,眼淚就流得不停。宇文家的王妃,有幾位跟她很要好,特別是漢王宇文讚的妃子-珍妃-黃珍兒,以前在宮中,兩人情同姊妹,如今她要被問斬,叫她情何以堪……?
說什麽,都要在珍妃問斬之前,再見她一面。楊麗華心裏很難受,畢竟是他父親下的命令,她又有何顏面去見珍妃?她又能對她說什麽?她怎麽對得起她?楊麗華的心中難受極了……
直到問斬的前一天晚上,楊麗華知道她再不去見珍妃,就永遠見不到珍妃了,於是鼓起了勇氣,到天牢去見宇文家一族。
她派人用金錢賄絡了獄卒,為了不讓父親知道,孤身挺進了天牢裏。天牢之中暗無天日,裏面關的都是重犯或是死刑犯。楊麗華一進到牢中,哀嚎聲不斷,叫聲十分的淒慘。
“救救我!放我出去!我不想死……”
“我是冤枉的……,不要殺我!”
“天啊!誰來救我,我真的不想死……”
楊麗華聽得心驚顫栗,這哪是天牢?這簡直跟地獄!走到天牢深處,看見了一張張熟悉的臉,那是宇文一家驚恐害怕的臉,泛起綠色的眼光,閃爍著驚恐的眼淚。
眾人一見到楊麗華,就認出楊麗華,不驚大叫。
“救救我!皇後!我們不想死!”
“嫂子!救救我們!只有妳能救我們出去……”
楊麗華苦笑:“我已經不當皇後許久了,我現在是大隋的樂平公主。”
“皇上是你父親,妳一定能救我們出去。”
楊麗華苦笑:“我想見珍妃,珍妃在哪裏?”
“珍妃在這裏。”
人群讓開,在牢中深處,有個人影,蜷曲在黑暗之中,那個人就是珍妃。珍妃緩緩站起,她現是個大肚婆,已經懷胎九個月,行動變得相當緩慢,要人攙扶才能站得起。
珍妃一見到楊麗華就哭得不停,淚流滿面,大聲哀嚎。
“公主,你要救救我!我不想死啊……”
“珍妃,久未見妳,妳竟變得如此憔悴,妳的肚子……,難道說妳懷孕呢……?”
“沒錯!罪女已經懷孕九個月,我與漢王一直無子,當初懷此子時,心中歡欣得不得了,總想,終於可為漢王留個後代。”
“沒想到我兒命苦啊,他尚未出生,就已經改朝換代。如今,更要隨著罪女一起離開這個世界啊……,實在是太慘痛了……”
“沒想到這個孩子命竟是如此地悲苦,還未見到這個世界,就要跟這個世界道離別……”
“公主,我不想死啊……,我真的不想死……”
“我不想死,並不是為了我自己;我不想死,而是為了我兒。我不想我兒短暫的生命就這樣隨我而去,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,可以將我的孩子生下來,讓他看看這個世界……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在當時印度佛教,單是小乘佛教,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,往往僅是為了很小的問題爭執,動輒就結成一團,分成一派。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,失去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之際,般若空教義的大乘佛教,便在印度境內應運而興。
由於唯識有的思想擡頭,印度的大乘佛教,也分成了空、有二宗;密宗的興起,又將大乘佛教分為顯、密二教,把空、有二宗,歸入顯教一類。
由玄奘法師西游歸來,中國佛教產生大變動,整合成為十三宗,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於小乘佛教,此外都是大乘佛教。後來由於各宗的相抗衡,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,涅盤宗歸入天臺宗,地論宗歸入華嚴宗,攝論宗歸入法相宗。
顯慶二年,玄奘五十六歲。玄奘隨著高宗前往洛陽,並有譯經僧若幹人一同隨往;住在積翠宮,繼續譯經。玄奘乘著回洛陽之便,就順便回到故鄉,查訪故鄉的情形;但是宗族之人,離散的離散,死去的死去,僅僅尋到在瀛州的張氏老姊一人。與老姊相見,兩人痛哭流涕,相擁而泣,沒想到當時一別,已經過了將近四十年,姊弟才能相見。
後來又到了父母墳前;發現墳墓已經荒蕪頹壞,於是玄奘希望能擇地改葬。後來經過高宗的允許,將遺柩改葬於西原。改葬之日,又是一番熱鬧,洛陽附近,佛道儒有名者到場有一萬多人。
玄奘在墳前,蓋一棟木屋,為父母守孝一個月,當時因為戰亂,只能草草為父母埋葬,不能為父母守孝。經過多年,終於又回到故鄉,玄奘略表他一片孝心,為死去多年的父母守孝。
晚上仍然做譯經的工作,到了白天,就到父母墳前,為他們念經頌佛,為他們做功德,希望上天能保佑他們死後的靈魂。
一天,有一人來到西原山區,到了玄奘木屋附近,那人看見玄奘法師在墳前念經,便叫了玄奘的名字。
「玄奘法師,好久不見。」
玄奘轉頭一看,竟是一位老年和尚,他全身骯臟,頭發雜亂長出也不清理,十分落魄,是個野和尚。玄奘見那人的面孔,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,卻一時認不出他是誰。
「你認不出我嗎,玄奘法師?」
「你……,你究竟是誰……?」
「我就是捷同。」
玄奘沒有想到,眼前這個人就是捷同,捷同是他二哥,玄奘本性陳,是陳留人,他二哥陳素,陳素字長捷,法號捷同,在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當和尚。當時因為天下動亂四起,到處強拉民兵,玄奘十三歲那年,他的父親陳慧要玄奘到洛陽投靠他二哥陳素。
在捷同帶領之下,玄奘在凈土寺出家為僧。十七歲時,河南一帶暴徒聚集,寺院裏眾僧流離失所,紛紛逃亡;玄奘與捷同流亡到蜀地,蜀地聚集許多高僧,兄弟二人在此苦心研究佛經,因年輕博學而聲名大作,名氣響遍吳、蜀、荊、楚。玄奘數度向捷同提出入京之志,卻被捷同阻止,於是與蜀地商人偷偷私約,泛舟渡過三峽,離開蜀地,前往京城,與捷同分別。
玄奘沒想到今日,能再次的見到捷同,看見捷同蒼老的臉,內心一片心酸,眼淚掛在眼框,想要哭出來,心中的感動,是無法用言語形容,玄奘身體竟不自禁顫抖。
「你真的是我的哥哥|捷同?沒想到能再次見到你?我們實在是太久沒有見面,我好想念你……」
「玄奘法師的大名,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從天竺取經而回,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,連三歲孩童都認識你。」
「一切都是因為因緣際會,我才能完成大功德。」
「可憐的我,留在國內,卻變成如此落魄,一切原因都是因為你。」
「因為我……?這話如何說?」
「自從你歸回中土,大乘佛教盛行,小乘佛教日益衰落,你我原屬的涅盤宗,也被天臺宗之人所並滅,天下再也沒有涅盤宗。我被趕出寺院,因為年老,沒有一間寺院肯收留我,我今日會如此,都拜你所賜,你將大乘佛教引入中國,使小乘佛教再沒有立足之地。」
「阿彌陀佛,這不是我所願,我所願的是,希望人人都可以看見真理,都可以領悟人生,看破生死,絕對沒有分門別派的想法,更不想消滅小乘佛教,使佛教分裂。」
「一切都如你所願,我才會落得如此地步,我變成一個人人都瞧不起的野和尚。」
玄奘沒有想到,他的二哥竟會落得如此境界,在二哥的心中,竟是如此的埋怨他。
「世間的名利,都像是雲煙,一轉眼就消逝。二哥你如今依然安在,更應該放開胸懷,接納世界,生活才能更快樂。」
「如何快樂?在我心中日日夜夜的埋怨你,埋怨你當初為什麽離開我?埋怨你為什麽不帶我一起去天竺?更埋怨你為什麽將大乘佛教帶回中土?如今你出名了,我卻默默無寂。如今我來,並不是想見你,而是要向你挑戰,證明小乘佛法確實是勝過大乘佛法。」
「什麽?你要跟我挑戰?」
「沒錯,你我一戰,關系勝負,如果我輸,我就自殺謝罪小乘佛教。」
「什麽?你要自殺謝罪?」
捷同與玄奘一戰,立刻傳遍佛教界,許多人笑捷同不自量力,竟然要跟玄奘挑戰?玄奘現已成法相宗之大師,更是皇帝身邊的紅人,捷同只不過是個野和尚,又如何能跟玄奘相比?但這場好戲的地方就是,捷同是玄奘的親哥哥,他並向眾人道出,若輸就自殺謝罪,兄弟鬩墻,究竟是誰勝誰負?玄奘真的能忍心看著他的親哥哥死嗎?
七月十五,玄奘與捷同紛紛來到玉華寺,不僅是佛教界的知名人物紛紛來到,這事也驚動了高宗皇帝,高宗也率領嬪妃、群臣來到了玉華寺,要看看玄奘如何度過此次難關?玉華寺裏擠滿了人山人海,大家都想聽玄奘說法。
捷同這一天特意打扮一番,這是他揚眉吐氣的時刻,一掃過去的陰霾,在眾人面前證明他的佛學高深。玄奘的處境相反,他要在如何不傷害捷同的情形之下,說服捷同,也要在這次的法會之中,宏揚佛法,讓眾人了解真正生命的意義。
第一天法會,由捷同對大家說法,捷同坐在高臺之上,春風得意的樣子,為大家解說涅盤經的精神。
「『何難!又諸世界,六道眾生,其心不殺,則不隨其生死相續。汝修三昧,本出塵勞,殺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縱有多智,禪定現前,如不斷殺,必落神道,上品之人,為大力鬼:中品則為飛行夜叉、諸鬼帥等:下品當為地行羅剎。彼諸鬼神,亦有徒眾,各各自謂,成無上道。我滅度後,末法之中,多此鬼神,幟盛世間,自言食肉得菩提路。』
「修行者要堵斷生死源頭的根本,在不欠卵胎生各種動物生命的情況下,將生命的債還完後,生死輪回的原動力自然就會枯竭。
「假如帶著殺孽業障修福、修善、修禪定,縱然得到禪定福分、世間智慧、聰辯善言,但以禪智幫助殺生,必定墮落神鬼之道,隨其之神智、殺業、福德之多寡而為天行夜叉、川岳魎鬼,稱天稱帝的魔魍。
「或是成為山林、城隍、鬼帥的飛行夜叉:或為吃人精氣的地行羅剎,及大海邊羅剎鬼國之民。
「以上是指著是帶殺生修禪之有福德者,如無福德者,直墮阿羅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,受苦無窮無盡,逃出無可期望,那裏能成就道業呢?
「佛陀滅度之後,未有法規之間,許多鬼神熾盛猖狂於世間,自言食肉可得菩提路的兇險時代。佛陀滅度後的未有法規時期,是這些不斷肉食的鬼神投生於人間,充滿人間險惡的時刻……」
在第一天中,捷同講了許多佛法,眾人沒有想到,捷同雖然落魄,但他也是一位得道高僧,當朝皇帝高宗讚許:「不愧是玄奘法師的兄弟,今天聽捷同法師一席話,領悟了許多事,捷同法師的佛學高人一等。」
到了第二天,換玄奘法師說法,玄奘法師沈默了一個時辰,一句話都不說,眾人感到奇怪,玄奘法師究竟想要表達什麽?為什麽一句話都不說?大家等得不耐煩,有人想離席而去。玄奘拿出一本佛經,是他最近剛完成的,全名叫做《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,簡稱《般若心經》。
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渡一切苦厄。
「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既是空,空既是色,受想行識亦覆如是。
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凈,不增不減。
「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;無眼耳鼻舌身意;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;無苦集滅道;無智亦無得。
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盤。
「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「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,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。
「既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」
心經的用詞深奧,很多人都不明白心經裏的意思,玄奘一一的解說。
「一切修菩薩行的人們,需看透所有的事物都是空,才能從痛苦中獲得解脫,渡過一切苦厄。
「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,舍利子,萬事萬物都是空,感受、思想、行為、意識等也都是空的,無一不是空。
「我們必須接受有生必有死,才能不為生死所左右;不能以表面作判斷,才能擺脫好惡的偏見;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誇獎,就覺得得意忘形;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,而感覺有所失。
「我們眼睛看的,耳朵聽的,親身體驗的,這一切都是空,所以從眼到意識都是空。既無迷惑,迷惑也不會消失,同樣的老死也不會消失,無法知道,也無法得到,既無大智,也無損失亦無所獲。
「無所得,所以就心無罣礙,將一切視為空,不會被世間萬事萬物所迷惑,也就自然而然的無有恐怖。以不凈為凈,以苦為樂,以無我為我,以無常為常,就能達到平安的心境,即便再痛苦的人生也會變得很快樂。
「在永恒的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諸佛們,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,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「般若波羅密多是視為完成空的智慧,就是大神咒。般若的智慧會為人生帶來光明,也是大明咒。般若波羅密多亦是我們保有的無意識的超越,是無上最上、是最尊貴的,故是無上咒。也可以說是無比,沒有能與之較量的東西,故而是無等等咒。
「般若心經把一切都視為空,甚至將空也視為空,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可獲致無上正等正覺。
「存在宇宙的一切,要的是絕對與普遍之領悟。我要抵達那領悟的彼岸,也要讓別人抵達彼岸,讓所有的人都到達,我的領悟之道才算完成。」
玄奘說出了人生的奧秘、生命的價值,所有的生命都是飄渺虛幻,人從「無」之中誕生,也消失在「無」之間,看破人生的無常,就是大智慧,也是進入「空」的境界。
在場的人被玄奘的話語所感動,他所說的話是真智能,許多的高僧也被玄奘開悟,深刻明白了「般若」的精神。捷同沒有想到,玄奘的佛學造詣,已經遠遠超過他的想象,玄奘有的,不僅是佛學,而更真實的,乃是對生命的覺悟,他已經看破了生死的界限。
在那瞬間,捷同覺悟了,他不應該如此看重名利,而忘記佛教的根本。捷同走向前,跪在玄奘的面前:「是我錯了,玄奘法師,我不應該跟你爭。」
「二哥,請起,今日玄奘高興的是,能與二哥再次相聚,至於勝負與否,那只不過是表象,我根本不在乎。」
現場的人一律歡呼,為他們兩人鼓掌。
龍朔三年,玄奘六十二歲。玄奘譯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,總共六百卷。玄奘合掌歡欣對眾徒說:「此經跟此地有緣,玄奘來到玉華寺,乃是因為此經的幫助。以前在京城,被許多的俗事牽亂,無法專心翻譯此經?今日終於完成,是諸佛在冥冥之中保佑,天子與上天的福佑。」
十二月,玄奘自覺得精力衰竭,預料死期將近,於是對門徒預先立定遺囑後事,說道:「如果我死了以後,你們處理我的後事,一切從簡;可以選擇山澗偏僻之處安葬,勿靠近宮廷寺廟附近。」
麟德元年,玄奘六十三歲。玉華寺諸僧,請玄奘翻譯《大寶積經》。玄奘躊躇數時,於是對眾人說道:「此經大綱,與大般若略同;玄奘自量身體情況,可能無法完成此經。」
之後玄奘就停止翻譯佛經的工作。九日,跌倒傷及大腿,玄奘因此臥病在床。統計前後所翻譯的佛經,總共七十五部,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
二月五日,玄奘死於玉華寺。死時面如生人,過了七天臉色竟然沒有改變。唐高宗知道玄奘已死,哀慟傷感不能自己,並說道:「朕失去了國寶。」
三月十五日,高宗下令:「玉華寺已故玄奘法師的葬日,發配京城所有僧尼,送玄奘法師至墓所。」
四月十四日,眾僧將玄奘法師的靈柩,由京師運回玄奘的故鄉白鹿原安葬,京師及各州五百裏內送葬者有百萬餘人。
玄奘法師以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,到天竺取經,並翻譯大乘佛經有一千三百多卷,此乃成就大功德,為不平凡的事業,為後世世人所景仰。
如玄奘所說的,人生是無常的,是短暫的,是飄渺虛無的,一轉眼之間就消逝;但是人的言行、人的智慧卻是永恒的,可以一直流傳於後世,做人應該覺悟生死,認清楚死亡,然後認清自己的價值,找出自己想做的事,一步一耕耘,所留下的成就於後世,化在永恒之中,才不愧此生。
~完
☆、001~2話:死囚 1
《西游記》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,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,書中敘述唐朝玄奘法師到西天取經的故事。《西游記》的作者,一般認為是明朝的吳承恩。
吳承恩,約公元一五○○~一五八二年,字汝忠,淮安府山陽縣人。
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,一目十行,過目成章。少年時,學問已經名冠鄉裏,他除了勤奮好學之外,特別愛看神仙鬼怪、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。
嘉靖十年,吳承恩在科考中獲得優異成績,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。後來與朋友結伴去南京參加鄉試。他的同伴考取了,而他這位譽滿鄉裏的才子卻名落孫山。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過世了。
初次失敗的吳承恩在嘉靖十三年秋天的考試仍然落榜。吳承恩羞恨交加,兩次鄉試的落第,再加上父親的去世,對吳承恩的打擊是非常沈重的。
父親去世以後,他需要維持全家所有的生活開銷,一介文人並沒有養家活口的能力。家中生活來源,除了每月從學府裏領回六鬥米之外,只能依靠父親的遺產坐吃山空。
一生窮困的吳承恩,憑著自己的幻想與學識,和說故事的能力,而完成驚天動地的一代名著-《西游記》。
《西游記》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,被翻譯成多種語言,在中國、乃至亞洲部分地區,西游記家喻戶曉。西游記被改編成各種地方戲曲、電影、電視劇、動畫片、漫畫等,在日本也有以孫悟空為主角的《七龍珠》等作品。
孫悟空,又名美猴王、齊天大聖、孫行者,是《西游記》中杜撰出的人物,他是從吸取日月之精華的石頭中蹦出來的神猴。他手握金箍棒,腳踏跟鬥雲,擅長七十二變,變化萬千,甚至許多人將他當作神明祭拜。
我常想,歷史上如果真的有孫悟空這一號人物,那孫悟空將會是什麽樣的個性?那他生長的歷史背景又是如何?孫悟空在真實的世界又該如何生存?
這等等的想法因而產生了這一段的故事-描寫真實世界中的孫悟空,使他有著真實的人性,而不再是鬼怪神魔,也無法七十二變、變化萬千。
以真實的人性,看他在歷史上如何的表演?驚天地、泣鬼神地大闖一番事業,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聖侯。
北周帝國,公元五五六~五八一年,南北朝的北朝諸國之一,由宇文泰所建立。
北周武帝-宇文邕,北周國三代帝,在位十八年。在位期間,宇文邕極力擺脫鮮卑舊有習俗,接受漢族全新文化,整頓吏治,政治革新,使北周政治清明,百姓生活安定,國勢強盛。宇文邕生活儉樸,能夠關心民間疾苦。
根據史書記載,他身穿布袍,寢蓋布被,後宮妻妾僅有十餘人。正當北周日益強盛之時,北齊卻日益衰敗。於是宇文邕出兵大舉進攻北齊,並於一年半之後消滅北齊,統一了北方。
宣政元年宇文邕率軍討伐突厥,尚未出發即病死,享年僅三十六歲,謚號為武帝,他可說是魏晉南北朝兩百多年的亂世中少數稱得上有作為的明君。
在歷史上,他是一位嚴格的父親,對太子宇文赟常施以體罰,並多次威脅與痛毆教而不善的太子宇文赟。且常派人監視他的言行舉止,甚至只要犯錯就會嚴厲懲罰。
宇文邕一死,宇文赟就像是完全解脫了一般,完全失去了約束力,開始胡搞瞎搞,惡人惡政。
北周宣帝宇文赟,他是北周的四代帝,在位只有一年。他是個暴虐荒淫的皇帝。
建德二年,他迎娶隋國公楊堅的長女楊麗華。宇文邕去世後,宇文赟即位,史稱“周天元”。
宇文赟在父親死後,面無哀泣之相,他撫摸著全身上被宇文邕打的傷痕,大聲對著宇文邕的棺材大叫:“你這個老不死的!死的太晚了!”
宇文赟即位後,沈溺於酒色,甚至同時並立五位皇後,大肆裝飾宮殿,並且濫施刑罰,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,北周國勢日漸衰落。
大象元年禪位於長子宇文衍,自稱為天元太上皇帝,楊麗華為天元太上皇後,住處稱為“天臺”,對臣下自稱為“天”。
大臣朝見時,必須事先吃齋三天、凈身一天。又於全國大選美女,以充實後宮。由於縱欲過度,嬉戲無度,宇文赟的健康惡化,大象二年,宇文赟殘疾過世,享年二十二歲。
次年,楊堅廢靜帝宇文衍而自立,改國號為隋,北周滅亡。
隋文帝楊堅,隋代開國皇帝。楊堅為華陰人,是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。狀貌瑰偉,武藝絕倫,北周時官拜“驃騎大將軍”。
長女楊麗華嫁宇文赟之後,地位開始顯赫,任隨州刺史。其妻獨孤伽羅皇後為北周時當朝柱國、大將軍獨孤信之女。
公元五八一年,楊堅以禪讓之名,廢北周靜帝而自立,改年號為開皇,建立了隋朝。
來年,楊堅之重臣劉昉密室上奏,請求對前北周王族滿族抄斬。
劉昉說道:“漢王宇文讚、秦王宇文贄、曹王宇文允、道王宇文充、蔡王宇文兌、荊王宇文元等人大逆不道,密謀叛亂,請求陛下對他們處以極刑-滿族抄斬。”
楊堅回答:“他們可是前朝遺留下的王族,這樣做會不會太殘忍?”
“陛下,千萬不可有婦人之仁,他們可都是前朝的王族;對陛下逼宇文衍讓位,他們一定是懷恨在心。時時刻刻都想讓前周覆國,陛下不可不防。”
“所謂的大火燎原,春風吹又生;陛下若不能斬草除根,只要他們掌握兵權,定做對陛下不利的事。”
“可是他們並未做出大逆不道之罪,教我如何下手?”
“難道陛下忘記了侯景歷史之鑒嗎?”
侯景,字萬景,出生朔方,羯族人。後北魏政治極為腐朽黑暗,民變越發激烈,侯景隨葛榮起義,是為義軍的將領。
後來爾朱榮掌握了政權,此時侯景率領部隊投靠爾朱榮,被爾朱榮任命為先鋒。爾朱榮與葛榮在滏口展開大戰,侯景俘虜葛榮,侯景因功升為定州刺史。
後高歡消滅了爾朱家族,侯景就率眾投降高歡。高歡重用侯景,封他為司徒,擁兵十萬,統治河南。
侯景對待士兵非常殘酷,靠此立下不少戰功。高歡雖然看出侯景的為人,在臨終前特別囑咐兒子高澄要小心侯景。而侯景根本沒有把高澄放在眼裏,高澄一上臺後,他立刻叛變。
梁武帝太清元年他率部投降南梁,由於梁武帝希望借侯景的力量北伐,所以接受了他的投降,並給他很高待遇。
高澄派大將進攻侯景,結果大敗,蕭淵明被俘。正在此時,東魏提出和解。侯景感到恐慌,他假冒高澄寫了一封信,提出以蕭淵明交換侯景,梁武帝接受。侯景大怒,因而叛變。
於是,侯景立宗室蕭正德為南梁帝。南梁太清三年攻破建康,梁武帝蕭衍被困活活餓死,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皇帝,侯景自封為大都督,迫使美貌的溧陽公主嫁給他為妻。臺城在久圍之下,糧食斷絕,疫疾大起,死者有十之八九。
侯景陸續派軍大肆燒殺搶掠。廢蕭綱,再立豫章王蕭棟為帝,同年,再逼蕭棟禪讓,侯景自登極為帝,國號漢。
☆、003話:死囚 2
“侯景真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,他投降誰,誰就被殺。歷史之鑒,歷歷在心……”楊堅的心在顫抖,手也抖得不停。
“對別人仁慈,就是對自己殘忍;若陛下僅憑宋襄公之仁,而饒了宇文家族的性命,他日宇文家族若有叛亂之心,帝國的前途何在?隋國將毀於一旦,連陛下的性命都會堪憂……”
“你說得沒錯,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,南北朝歷經了那麽多代,那一個王國不是用血堆積而成的?父殺子、子殺父、君殺臣、臣殺君,這樣悲慘的事情,每日都在發生,我若不殺他們,終有一日我會被他們所殺。”
“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就照你所奏的,宇文一族,滿族抄斬!”
“要恨只能恨你們,為什麽生為王族之人?而不為平民百姓?”
楊堅在奏折上用紅筆寫上“斬”,此時他的心在泣血,他怎麽對得起前周武帝宇文邕,自己是他一手拉拔,他才有今日的成就。
京城內風聲鶴唳,禁衛軍開始逮捕,凡是宇文王族之人,全被逮捕至天牢之中,準備處斬。
楊麗華,前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後,後為隋朝樂平公主,她是楊堅的長女,當時嫁給宇文赟為妃,年僅十三歲,她和宇文赟生有一個女兒名叫宇文娥英。
楊麗華個性溫柔,但是宇文赟卻是喜怒無常,有一次宇文赟責備她,想要入她於罪,但是楊麗華卻仍然一派安閑,毫無驚恐之貌,使宇文赟大怒,要賜她死罪。她的母親獨孤伽羅聽聞此事,立刻趕到宇文赟面前謝罪,叩頭到頭破血流,才使宇文赟免去她的死罪。
後來宇文赟逝世,而北周靜帝宇文衍還很年幼,朝政逐漸被楊堅把持。楊麗華雖然原本並沒有加入這場奪權計謀當中,不過一想到皇帝年幼,如果由別人掌政,恐怕不利於己。
後來楊堅奪權意圖漸漸展露,楊麗華反而言行舉止中都表達出她的忿忿不平之氣。等到宇文衍禪位給楊堅以後,楊麗華極為憤怒,悲痛惋惜不已。楊堅既不能表面上譴責她,私底下也對她感到相當慚愧,後來封她做樂平公主。
楊麗華一聽到這個消息,簡直是不敢相信,她的父親楊堅竟然要殺宇文全族,她曾經是前周宣帝之後,也曾經是宇文王族之一員,這樣的做法,叫她情何以堪,心中忿忿不平,久難已平覆。
她去找她的父親楊堅,她要向他抗議。
“聖上,為何要殺宇文一族?他們究竟做了什麽?要判滿族抄斬?”
楊堅回答:“宇文一族,密謀造反,罪不可赦!”
“父親大人,你說的可是實話?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?究竟造反的人是誰啊?誰讓前周帝國因此滅絕……?”
楊堅怒道:“大膽!你竟然敢這樣跟你的父親說話!”
“我不僅是你的父親,也是一國之君,你憑什麽這樣跟我說話?”
“父親大人,請原諒我……”
“公主,我知道妳心中忿忿不平。但是,今日我若不殺宇文家人,明日宇文家必殺我楊家人,為了我楊家後代子孫,我不得不防。公主,妳也是楊家人,妳必須了解為父的苦心……”
“陛下你說得沒錯,我雖是楊家人,但我也是宇文家之媳,叫我情何以堪?陛下為什麽不連我也斬了?”
“這怎麽可以?妳可是姓楊,妳可是我的女兒,虎毒不食子,我怎麽能斬妳呢?”
“那我的女兒-宇文娥英呢?她可是姓宇文,她也是宇文家族一員,妳要斬她嗎?”
“公主,妳說得太嚴重了,娥英雖姓宇文,可是他也是我的外孫女,我怎麽可能斬她呢?”
“如果說娥英不是女子,是一個男孩,你會斬他嗎?”
“這……”楊堅竟然一時遲疑,變得啞口無言。楊堅心想,若是一個男孩,這男孩本應該繼承帝位,若男孩長大了,知道他篡位,必定會找他覆仇。雖然男孩是他的外孫,他到底要殺還是不要殺?
“我想你會殺他的……,你一定會殺他的!為了你的皇帝地位,你一定會殺他的!”
“住口!”楊堅聽了甚不悅。
“今天就到此為止,什麽都不必說了。宇文一族,我非殺不可。”
楊麗華心中淒淒然,莫可奈何,她也救不了宇文家一幹人,只有哀戚地離開王宮。
☆、004話:死囚 3
楊麗華心中哀痛了好幾天,每到夜晚,眼淚就流得不停。宇文家的王妃,有幾位跟她很要好,特別是漢王宇文讚的妃子-珍妃-黃珍兒,以前在宮中,兩人情同姊妹,如今她要被問斬,叫她情何以堪……?
說什麽,都要在珍妃問斬之前,再見她一面。楊麗華心裏很難受,畢竟是他父親下的命令,她又有何顏面去見珍妃?她又能對她說什麽?她怎麽對得起她?楊麗華的心中難受極了……
直到問斬的前一天晚上,楊麗華知道她再不去見珍妃,就永遠見不到珍妃了,於是鼓起了勇氣,到天牢去見宇文家一族。
她派人用金錢賄絡了獄卒,為了不讓父親知道,孤身挺進了天牢裏。天牢之中暗無天日,裏面關的都是重犯或是死刑犯。楊麗華一進到牢中,哀嚎聲不斷,叫聲十分的淒慘。
“救救我!放我出去!我不想死……”
“我是冤枉的……,不要殺我!”
“天啊!誰來救我,我真的不想死……”
楊麗華聽得心驚顫栗,這哪是天牢?這簡直跟地獄!走到天牢深處,看見了一張張熟悉的臉,那是宇文一家驚恐害怕的臉,泛起綠色的眼光,閃爍著驚恐的眼淚。
眾人一見到楊麗華,就認出楊麗華,不驚大叫。
“救救我!皇後!我們不想死!”
“嫂子!救救我們!只有妳能救我們出去……”
楊麗華苦笑:“我已經不當皇後許久了,我現在是大隋的樂平公主。”
“皇上是你父親,妳一定能救我們出去。”
楊麗華苦笑:“我想見珍妃,珍妃在哪裏?”
“珍妃在這裏。”
人群讓開,在牢中深處,有個人影,蜷曲在黑暗之中,那個人就是珍妃。珍妃緩緩站起,她現是個大肚婆,已經懷胎九個月,行動變得相當緩慢,要人攙扶才能站得起。
珍妃一見到楊麗華就哭得不停,淚流滿面,大聲哀嚎。
“公主,你要救救我!我不想死啊……”
“珍妃,久未見妳,妳竟變得如此憔悴,妳的肚子……,難道說妳懷孕呢……?”
“沒錯!罪女已經懷孕九個月,我與漢王一直無子,當初懷此子時,心中歡欣得不得了,總想,終於可為漢王留個後代。”
“沒想到我兒命苦啊,他尚未出生,就已經改朝換代。如今,更要隨著罪女一起離開這個世界啊……,實在是太慘痛了……”
“沒想到這個孩子命竟是如此地悲苦,還未見到這個世界,就要跟這個世界道離別……”
“公主,我不想死啊……,我真的不想死……”
“我不想死,並不是為了我自己;我不想死,而是為了我兒。我不想我兒短暫的生命就這樣隨我而去,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,可以將我的孩子生下來,讓他看看這個世界……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